关灯 巨大 直达底部
亲,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
第214章 大换血

何苗提出的封赏条件实际上正是整个何派官员们达成一致的诉求,否则就何进这么个后世来人,哪里知道这里面的门门道道?

时至今日,这些官员、将领们的利益早已与何进深度捆绑,一荣俱荣、一损俱损,所以只有何进走得更高更稳,他们所有人才能跟着一起获益。

虽说何进依旧掌握着整个何氏集团的绝对权力,但一定程度上看,很多的事情的发展已经不是完全按照他最初的预期了。

封公之事一旦落实,那魏公国的建立也将水到渠成,历史上曹操就是以邺城为都地,并了冀州、青州等近十个郡为公国范围。显然何进的公国至少也将会有数郡之广。

有了公国土地,就等于朝廷认可了何进对公国范围内的人事、税收甚至军事的支配权,何进便能在公国内设置百官,及必要的防御兵力。

可官从何来?兵从何来?显然只能从朝廷现有的官员、兵源中挑选,形同挖刘辩的墙角一般。

彼时这些官员将不再是大汉的官,也是魏公国的官,那他们到底该听谁的就是仁者见仁、智者见智了。

至于加九锡就更是不得了,虽说其本身只是天子赐给臣子的九种器物,可玄学中九为数之极,象征着崇高、尊贵与吉祥。

以至于这项“殊荣”在历史上逐渐演变成了权臣建国、篡位的标配。

王莽授九锡而建新朝,曹操授九锡其子曹丕建魏国称帝,曹丕授孙权九锡而后者建吴国,司马昭授九锡其子建晋朝。

两晋往后王朝更替更加频繁,亦有数位权臣授此“殊荣”,其中较为出名的便是杨坚授九锡而建隋,李渊同样先授九锡而后建唐。

值得一提的是,如此“殊荣”却仍然有人避之不及,便正是诸葛丞相,其表态曹魏不灭他便不授九锡,但或许也是为了保全自己的忠义臣节。

不过到目前为止,这其中大部分现在都没有发生,能供给刘辩参考的也仅只有王莽一人。

所以何苗提出为何进加九锡更像是投石问路,试一试天子与朝臣们的态度,看看谁赞成谁反对。

因为一旦授了九锡就等同于向世人展示了何进的进取之心,若有反对者自然会如袁术般跳出来,若是没有,那接下来要不了多久或许就是更进一步改称魏王了。

当然,虽是“殊荣”,实惠也是不少的,九种器物就是九种象征,除去出门的车马、礼乐等规格有所提升外,其中的斧钺与弓矢还分别象征着能诛有罪之

更多内容加载中...请稍候...

本站只支持手机浏览器访问,若您看到此段落,代表章节内容加载失败,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模式、畅读模式、小说模式,以及关闭广告屏蔽功能,或复制网址到其他浏览器阅读!

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!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,请尝试点击右上角↗️或右下角↘️的菜单,退出阅读模式即可,谢谢!